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传承百年家风 讲述真情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先德有余庆,忠厚传家久

    2021年04月16日 19:14

2015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这个本是敬老爱老的节日到来之际,笔者的先祖父却驾鹤西去了。其时笔者正就读初二,上课时突闻噩耗,旋即被父母带离学校奔赴安徽省潜山县(现安庆市潜山市)参加先祖父追悼会。追悼会上天命之年的家父老泪纵横地回忆了祖父的一生,直到这时,我才终于完整地了解了我的祖父那平凡又伟大的一生,进而开始了绵延数年探寻家族渊源的实践。

一、关于我的祖父

笔者的先祖父张炳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张家大屋村,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在炮火连天的险恶战争环境中磨练成长,从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逐渐晋升为驻云南省中越边境某团中校参谋长。为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他主动请战,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沉着指挥,为我解放军在战斗中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战争英雄。(每当说起这段历史,家父总是充满敬佩地说“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他要上前线,你爷爷只是简单地说工作调动,然后就上了火车”)战争结束后复员在某国营大厂参加工作。而笔者关于祖父的最早记忆就是他在潜山县新华书店工作,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份工作。在我印象里,祖父一直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学究的形象,戴着老花镜,看着他那些老照片,抑或是读着一些书,而他也很疼我,在我被家父责骂的时候总是袒护我。(值得一提的是,家父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就是祖父)很可惜,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患了很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靠呼吸机苟延残喘。遗憾的是,由于事发突然,远在池州上学的我没有见到祖父的最后遗容,这让我十分失落。从而,在笔者赶赴望江县张家大屋村时,便萌生了了解家族过往故事的念头。时隔多年,也可了结这一番心愿了。

二、潜山清河郡张氏源流考略

在张家大屋村,我见到了家族的张氏宗祠,也第一次对张姓有所了解。今年寒假,出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以及受疫情影响不能实地考察的原因,在家父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一位在望江县乡下工作的远房堂叔。我的堂叔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

据传,张姓的先祖是一位叫挥的人,他是黄帝的儿子(另一说为孙子),发明了弓箭,黄帝赐姓张,这也是今天张姓人自称“弓长张”的由来。据堂叔说,我们这一脉为清河郡张氏。据袁桷《张氏宗谱序》载,“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按张氏谱图言,张姓有四十三望,尤以清河张为最高门。江南名门望族──清河郡是张姓最古老祖居之地,晋唐最为显赫。潜山张氏,为清河郡张氏后裔。清河郡张氏祖堂坐落于安徽省潜山市郊外,由上、中、下、门楼四单元组成,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可惜的是,由于疫情等客观原因,堂叔并没有潜山张氏祖堂的相片资料。以下这些图片资料是设在望江的张氏宗祠的分祠。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传统的宗族观念是每个家族共有的普遍的特征,无一不映衬在这小小的祠堂中。其中一张图片拍摄的是望江张氏祖堂的正门,门楣上镌刻着四个小篆字“留侯家声”。据族谱记载,我辈先祖乃大汉开国名臣,西汉留侯张良。据清同治五年(1866)潜山张氏家谱记载,“始祖良,字子房,西汉大将。始迁祖贵四,先祖自江西德兴徙都昌山田,又于宋淳熙二年迁鄱阳瓦屑壩,传至贵四,宋元之际始迁潜山南乡。”由此可见,宋朝时始迁祖张贵四迁至安徽潜山一带,才有了潜山清河郡张氏这一脉。我潜山张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现如今已经繁荣昌盛。

三、家风永流传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往今来,每个家族都流传着宗族薪火相传的家训家风,这些祖训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积淀。茂陵张氏家谱中说,“忠孝持家远,诗书世命长”即是对子孙后代忠孝持家的谆谆教诲。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让我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于求己,后来他又加了一条“扣扣搜搜是我们家的优良传统”。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常常说,“瞧瞧现在生活条件多好,我当兵那会儿怎么可能某某”,最后感叹“党的政策好啊!”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时隔多年,虽然他老人家已经仙逝,但他的教诲仍然牢牢刻在我的心中。

在整理相关老物件时,笔者意外发现了家中一些留存的数十年前的人民币。如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爱的“大团结”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角票(几十年前一家人的生活费)。这些几十年前的纸币虽然破旧,但仍能体现出那一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这些纸币上似乎仍能看得见当初劳动者们的辛勤的汗水。这不就是老一辈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的承载体吗?勤俭持家的家风将会一直流传下去,被张家后人永远铭记。

            

(一些留存的旧纸币)

四、结语

距先祖父仙逝已然六年矣。先祖父勤俭持家的遗训是老一辈人经过数十年总结的经验教训,是鼓舞后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永远激励着后辈艰苦奋斗。作为张良始祖的后人,吾辈张氏族人自当铭记于心。

谨以此文记录先德余庆,聊表笔者对先祖父的深切追思。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学院邮箱:rwcbxy@hainanu.edu.cn 院长信箱:rwyz@hainanu.edu.cn 书记信箱:rwsj@hainanu.edu.cn 综合办:0898-66289175 教务办:0898-66279134 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0898-66260275 传真:0898-66289175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海大人文青年 中国语言文字网 蓝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 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