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传承百年家风 讲述真情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承先祖之遗风,启后世之远志 ——纪念外曾祖父与外曾祖母

    2021年04月16日 19:18

20世纪20年代,我们家族的第一代人出生在了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之上,自那时起,黄土高原便注定见证一个伟大的家族的诞生;而21世纪20年代前夕,我们家族第一代人的人生也在黄土高原之上完全落下了帷幕,肉体与世长辞,可灵魂永不飞散,我们看见的是,这个伟大的家族将会在先祖遗留的光辉下继续承风启志、绵延生息。

外曾祖父与外曾祖母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第一代人。他们一生彼此深爱、相敬如宾,于内勤俭持家,于外坚韧不屈。他们不辞辛劳,养育了九个各有出息的儿女。在这百年里,他们所践行的道德以及个人的美好品质播撒在了后代子孙的心中,兴旺了整个大家族,这些道德品质虽无一纸半字来言说,但确是我们家族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隐形存在,它体现在家族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当中。毋庸置疑,一个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家风和家德,而外曾祖父母的优秀品德正是我们儿女孙辈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家风家德!


一、外曾祖母:携家族儿女于艰苦年代谋生存之道      


外曾祖母生于陕西省西坡贺家大户人家,她贤淑聪慧,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待人友善。在那个生存极为困难的艰苦年代,她尽心竭力养育子女,能够在子女12人中养活9个实属不易。

在那个年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面粉极为珍贵,粮食难得不说,还需要人力推磨磨面。一斗的粮食外曾祖母须推一天才能推完,一天下来心累气短、挥汗如雨,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而这一天推的面才吃两天,接着又要推,那时饥饿是所有人都心力交瘁的大问题。有了面粉就得有灶火,外曾祖母的灶火从来不会用火柴(她是为了节省那买火柴的两分钱啊),她总是从炕洞刨出火星,拿麦草卷起用嘴不停地吹,吹着后快步跑到屋里(厨房)放在锅底下,再续一把麦草把燃的更旺,然后再加玉米杆、豆干或树枝硬材或者沫煤拉风箱烧水做饭。如此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日日月月、岁岁年年……

在那个年代,一年四季穿衣盖被也是生存的大问题。每人每年的布票受国家布票制规定的限制(当时国情特殊,当理解国家的不容易,无抱怨意思),一人四季根本不够穿盖。外曾祖母只能硬着头皮去起早摸黑地自行纺织,解决缺衣少被的问题。可是那纺织工序何尝是简单的操作?听外姨婆说,纺织的一道工序是将土黄棉花(次级棉)铺开撕成长约5—6寸、宽约1寸的棉条,一两个人撕,几个人用高粱细干在砖头上搓成捻子,10—20个捻子困成一把,一天搓下来手后跟明光明光疼得不敢碰;第二道工序是纺线,这是技术活,一般人掌握不了,外曾祖母只能每天干完家务活挤时间纺线;第三道工序是拐线,比较简单,大人孩子都能干 ,外姨婆和舅爷们帮外曾祖母拐线是常事;第四道工序是浆线,把拐好的线一把一把放在盆里用小麦面水揉一遍,绷紧顿展穿在竹竿或扁担上晾晒;第五道工序是倒筒子,用指头粗的竹子截成约一尺长,把浆过的线缠在上面;第六道工序是拉线穿绳,把筒子用钉子在院子定成一排还是两排,交叉拉成两丈或五丈长甚至更多(一丈俗称一个布),用织布机上专用支架卷成卷,然后穿绳,这个过程大约得4—6个小时,也是个技术活,只有舅奶奶和外曾祖母会干;第七道工序是穿缯,缯(跟过去刮头发的箅子一样,只是放大了许多)前一人用针一格一格挑,缯后一人手拿线头一根一根往缯前穿,这道工序也只有舅奶奶和外曾祖母配合默契,穿的利索;第八道工序是上机织布,右脚踏布机右杠杆,左手扶缯,右手穿梭,左手接梭,右手搬缯,打紧鱼线,下来织法相反,左右交叉,不断重复,一天下来只能织一二尺布;第九道工序是染布(也有不染的),布织完后外曾祖父拿到街上交给染房,隔几天后外曾祖父在街上又把布拿回。可是手工布面窄(约一尺二寸),一个布只能给大人剪裁一件衣服,外曾祖母忙活一年织几个布也只能做几件衣服(也是很不容易了)。细思量,一件衣服能够穿在身上,是外曾祖母和舅奶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换来的,九个儿女的衣着体面都是外曾祖母的汗水和疲累。

后来,听外姨婆说起另一件事,二外姨婆在月子里给她的弟弟妹妹做鞋缝衣,忘了给娟丽姨(二外姨婆的女儿)吃奶,外曾祖母用灰耙打了二外姨婆,我想,外曾祖母和二外姨婆那时肯定也是矛盾而辛酸的:二外姨婆是为了弟弟妹妹而辛劳才忘了自己的孩子,外曾祖母是为了自己的外孙女才责怪自己的女儿,这是多么可爱而酸楚的故事啊。

一口饭,一件衣,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外曾祖母说不尽道不完的岁月辛劳。为了儿女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外曾祖母倾尽所有,宁苦自己也不苦儿女。作为外重孙女,我必永远怀念善良慈祥、贤良淑德、技艺超群、任劳任怨的外曾祖母,且承其遗风、启我远志。

       

二、外曾祖父:领家族儿女于辛酸年代行德善之道


外曾祖父生于楼底家。他一生务农,为人忠厚,勤劳善良,坚强刚毅。听外姨婆说,那时外曾祖父在生产队喂牛,每年都被评为五好饲养员,他的奖状在窑洞正面的墙壁贴了好多,上面的红旗鲜艳亮丽,镀金五角星熠熠生辉,那光亮不仅照亮了窑洞,也照亮了家族中孩子们内心的精神力量。

除了生产队的工作,回到家,外曾祖父还有拉土、担粪、喂猪、撹水、经管自留地收种等工作等着他,那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81年分田到户后,生产队解散,外曾祖父就专注家族的养牛生计和责任田。田地里的活是最辛苦的,无论烈阳曝晒还是风雪交加,外曾祖父都得在田地里做好安置。他从不因劳动苦累而抱怨,从不因生活困难而指责,从不因子女不听话或不干活而打骂,也从不因熟饭热炕的问题而训斥。在外姨婆的眼里,外曾祖父是最温柔的。

听外姨婆讲,外曾祖父自出生就没见过他的父亲(我想是参了军,再也没有回来),他极度缺失父爱,再加上没有读过书,那时候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气,头皮流过血,心灵流过泪。后来又听大舅爷说,50年代,外曾祖父曾为与他母亲兄弟分家的事情伤透了心,竟一夜白了头!在那天天吊命生存的年代,糠咽菜都是奢侈,而外曾祖父要靠一己之力养活一大家人,那种困难与压力是多么大,生存的问题变成了一种身心之痛!

普通人怎会预料到,大跃进跟着贫穷的脚步悄然来临了。1960年,开始办公共食堂,政府强迫楼底四户人两次搬家(给公共食堂腾地方),而其它三户都搬在本队(二队)很近的地方,唯有外曾祖父携家带口,被迫搬到一队沟底下,可那是早已住不了人的破窑洞啊。来来回回几次,外曾祖父携儿带女,肩挑手提,连抬带拉,无论如何上下奔波他都不会抱怨,那时真是吃尽了苦头!为了家族,也为了他的儿女,一切冤屈和无奈他都默默埋在心里。无论在外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一个人顽强地撑着,因为他知道外曾祖母在内养儿育女已是不易,也知道要努力做好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事情,不愿让妻子和儿女跟着他吃苦受累。作为外重孙女,我必永远怀念刚柔并济、坚韧不屈、善良坚毅、可敬可爱的外曾祖父,且承其遗风、启我远志!

外曾祖父母没有读过书,但是却永远向往着读书的生活。外曾祖父知礼遵规,也喜欢有文化的人,刻在他骨子里的自信和自强甚至远胜于一些有文化的人。外曾祖父母生育九个儿女,七个都供读了书,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个中专毕业,三个高中毕业,两个初中毕业, 唯有外婆(也就是我的外婆,她是最最想要读书的人啊,可要不是长女的身份和经济条件制约,她也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番成绩)和二外姨婆没有读过书。

外曾祖父母九个儿女中有五男四女,如今,内孙11个(6男5女),外孙13个(5男8女)。内重孙8个(4男4女),外重孙31个(13男18女)。其中内孙外孙24个,每一个的出生都是外曾祖母不厌其烦精心经管来的。百年以来,外曾祖父母待儿女、媳妇、女婿、孙辈一视同仁,不偏大不向小,不重男不轻女,包容谅解,博爱情深,德感上苍。现在想来,外曾祖父母后代枝繁叶茂,子孙满堂,一段时间里家族五世同堂,就是二人苦尽甘来、辛劳一生的福报啊!

外曾祖父母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辛劳换来的就是数不清的幸福时光,子女孝顺、儿孙满堂、健康快乐、和睦平安,就是一个家族最为渴盼的愿望。在外曾祖父母的引领下,曹氏家族的家风家德在黄土高原上扬起了散发着清香的尘土,微风席卷着落叶,从指尖划过,跌落在泥土中,种下了一片绿荫,供后人乘凉,也供后人传承。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学院邮箱:rwcbxy@hainanu.edu.cn 院长信箱:rwyz@hainanu.edu.cn 书记信箱:rwsj@hainanu.edu.cn 综合办:0898-66289175 教务办:0898-66279134 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0898-66260275 传真:0898-66289175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海大人文青年 中国语言文字网 蓝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 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