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美文 >> 正文
    心理美文

    心 尘

    2011年09月26日 10:43

经过每天上课的路,突然发现印象中光秃秃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当我还在感慨春天怎么还不来的时候,那些叶子一直在默默滋长,不知不觉中已经郁郁葱葱,可以为我们挡风遮雨了。

当我们去做大事小事时,不能成功的情况有二:一是它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二是能力范围之内却不能做到。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正确的方法;二是缺乏自信,当你反复暗示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不合常理的",它对于你来说就真的不可能了。

国产的恐怖电影没有许多真正血腥的场面,而是侧重于心理暗示,常常让人看过之后望着门口发呆,总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正躲在门后,随时会面目狰狞地扑过来,于是产生了恐惧。鬼本不存在,这每个人都知道,但在受收到一系列暗示和引导后,你开始"半信半疑",这样,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你认为它存在而对于你产生了和他确实存在一样的效果,这就心理暗示的结果,让一些本不存在的东西发挥了作用。

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各种心理暗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在地上画出一条半米宽的路让你走,你会觉得"很简单",但如果是走在悬崖间的独木桥上,你是否会笨手笨脚,寸步难行?经过反复练习后,你才会坚信"这很容易,自己是绝对做得到的"(事实也正是这样)这种暗示使人不畏惧失误,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失误的发生。那么,不经过反复练习,怎么就不能坚信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呢?是不良的心理暗示增加了我们所感受到的难度。

心理学通过大量测量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记得又快又牢,而有些人记忆效果差,并提出了相应的有助于记忆的方法控制和避免有害于记忆的各种因素。这让我想到自己曾在高三时尝试一种背单词"过目不忘"的方法,后来达到了每天花90分钟背100个生词并可以在不复习的情况下维持一周记忆的效果。我曾在大三时发现了克服寒冷的方法,确切的说,是将环境作用于我而产生的寒冷感觉程度降到最低的方法,这使得我从每逢流感必中并将原因归结为不爱锻炼体制虚弱(我们常会错误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导致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的状态变得冬天穿得很少也不觉冷。我认为寒冷是"对环境的不够了解","对寒冷的畏惧",给自己"外面很冷,无法忍受"的心理暗示等心理因素与实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你抛开诸多心理因素,"寒冷"的程度会大大降低。比如当你头疼时,如果坐在那抱怨,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我头疼,我受不了,这是无法停止的痛苦"。这时,你可以去玩儿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当你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头疼的实际程度不会改变,而你实际感受到的痛苦会大大减轻,因为它只是一种感受,你不去想它就抛开了那些心理暗示。试想当地震发生时,你不顾一切地从楼里逃出,跑到安全的地方避难。这个过程中你会在乎什么寒冷头疼吗?也许根本就感觉不到这些了。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一些本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你坚信它的存在而(对于你)发挥着和它确实存在一样的作用效果;一些原本简单的事因为你坚信它不可能而(对于你)变得真的不可能了;心理暗示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程度。这在实践上的意义是:只要有意识地避免那些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可以去掉他们产生在不良心理感受上的附加效果,从而减轻痛苦和负担,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同样,只要有意识地建立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心理因素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对于以上所说的"过目不忘,寒暑不侵",没有亲眼见到,你会相信吗?你觉得可能吗?你是否会觉得我是在耸人听闻?这就是你永远都做不到这些的原因。再来讲个蜘蛛的故事,蜘蛛不会飞,却可以把网凌空结在两个屋檐间,你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吗?如果你想不到,也未曾亲眼见到,你自然会认为它不可能做到。问题就在于,你不知道的就都不可能吗?这里潜藏着一种心理"我什么都知道",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认识:你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所以坚信它不可能,对于不可能的事自然不会去想它究竟是怎样,终究都不会知晓,更不可能做到,这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实践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人安于现状,不能"突破自我"的原因也在于此。潜能是需要挖掘的,需要不断尝试那些自己很想却做不好的事来锻炼自己,实现自我超越,但前提是你必须坚信自己巨大"潜能"的存在,只是尚未显现出来,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如老师所说,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决定命运的时代,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将在即将步入社会的这短短几年里,通过学习这条捷径迅速提升自己,来决定此后一生的命运。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的到来,中国走向世界,随之而来的是无限的机遇和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老师说,"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你们应该每天高兴得走在路上都会笑出来。"然而,实事是,许多大学生每天愁眉苦脸,很不豁达地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抱怨牢骚说"我是多么不快乐"。

可能理工科的学生就是这样,有探究的精神,想要把诸如"什么是快乐?","人为什么会不快乐","如何能够快乐"的问题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来。虽然人文学科的老师告诉我们,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诸如信仰,人生意义,世界观这些非科学范畴的对象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那么就首先来研究一下,人为什么会不快乐。书上说,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纲目,关注于人的成德和仁德社会的实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仍在一定程度上奉行这一理念。然而现实社会并非或尚未达到这个程度,这就会使人在心理上遇到许多挫折,产生如失望,气愤,不平,失落的感受及相关的心理问题。同时,儒家要成德,就必然要求人克服许多生物性的欲望,这也会导致心理冲突。另外,道家思想认为是欲望带来了人的精神痛苦,放弃欲望或少欲少求就能大都心理平衡和健康,主张"恬静虚无,退让不争"。中国人信"缘",信"命",信"报应"便是典型的通过自我心理暗示把不愿接受的结果归结为神秘力量,个体的责任感消失了,自责,愧疚,失望等不利的心理反应就消失了。受道家的影响,人们少了几分"好胜"和"竞争意识",也就少了几分对由"成就感"给人带来的精神快乐的追求。

而在我看来,那些向来被认为是"就应该令人痛苦的事"未必就真的那么令人痛苦,那都是先入为主的错误的心理暗示。痛苦和快乐永远是对立统一的,要看到统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痛苦和悲伤只是用来寄托一种情感,而快乐可以不断燃起对生活新的憧憬和希望。不快乐是种暂时性的心理状态,由于一时心的偏执,让自己一头扎入不快乐的深潭中,掩盖了青春飞扬,锁住了乐观释然,越挣扎越深陷,以至于整个世界被心染成灰色:任何事物只有阴暗的一面,花开意味着凋谢的伤感,相聚意味着离别的凄凉,期待成了压力,机遇变成负担,看不到关怀,听不到问候,所有人都变得自私自大。

当一个人处于不快乐的状态时,凭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排解,甚至会越陷越深,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朋友--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一个能够坦诚相待的人,一个倾诉的对象。如果你有许多这样的朋友,那么你一定是快乐的。书上说:"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分享,快乐和悲伤都将是一种痛苦。"那么,反过来:"如果生活中充满了分享,快乐和悲伤都将是一种幸福。"我想,这应该就是快乐的所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就是说意识是可以反作用于意识的。抚去心尘,世界将充满阳光;重拾信念,再为自己未泯的理想而奋斗。

//www.hainanu.edu.cn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学院邮箱:rwcbxy@hainanu.edu.cn 院长信箱:rwyz@hainanu.edu.cn 书记信箱:rwsj@hainanu.edu.cn 综合办:0898-66289175 教务办:0898-66279134 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0898-66260275 传真:0898-66289175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海大人文青年 中国语言文字网 蓝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 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